【大公報】藝術通達 傷建同樂

日期:2013年11月11日

報刊:大公報(A19)

 

藝術通達 傷建同樂

 

藝術助展能系列的前三期,焦點是展能藝術家和藝術機構。而今期,我們著眼於觀衆。愛好藝術的殘障者如何到達場館,如何通過口述影像或視形傳譯,欣賞一齣作品?本報記者訪問展能藝術會專責藝術通達的專家,又走訪劇場,閉上眼睛「看」完一場舞台劇。殘障人士的感官上或許少了一角,但這不是劇場或藝術館可以向他們關上大門的藉口。

 

三十年前,聽障和視障的朋友們,想順暢欣賞一齣舞台劇或一個畫展,可說是天方夜譚。而現在,字幕、傳譯、口述,一切都在科技的發展中逐漸變爲可能,這是科技帶來的平權運動。但推動科技,靠人心。藝術通達專家鍾勵君說,藝術或許不是每一位殘障人士的必需品,但應該讓他們有平等參與、享用的機會。這一點,香港做得並不夠。爲此,她所屬的香港展能藝術會提出「殘疾觀點主流化」的概念 ─ 須知「爲他人,亦是爲自己」。

  

坐著輪椅在香港看一齣劇,有多艱難?首先,要在60至70cm高的售票窗口買票;如果你不提前預約,很難有出租車到達劇場。随後,你沒有選擇,必須坐視角最差的「飛機位」。如果你有視障或聽障,即使你能來到劇場,觀看演出的機會也很少,因爲大多數劇目,你聽不見,或看不見。還是别來了!

  

於展能藝術會專責藝術通達的鍾勵君,時常被人問道「甚麽是藝術通達?」藝術通達對於香港來說,的確是一個較新的概念,除泛指爲殘障人士提供交通安排、場地上的無障礙設施外,更包括視覺及聽覺設計上的配合。   

 

輪椅觀衆選座位有限制

 

鍾勵君表示,香港在交通與會場的通達設計,都有不足的地方。最令人費解的是,盡管大多數場館都有輪椅觀衆專用座位,但那些座位往往在表演廳最後排的兩翼,被戲稱爲「飛機位」。鍾勵君說:「就算不要求特殊照顧,但可不可以讓坐輪椅的朋友,有平等選擇的權利?比如每一種票價的座位,都可以提供一些輪椅觀衆專用座位呢?」  

 

不過,這可能和劇場的座位設計有關,例如美國,劇場的專用座位都是一整排,可以旋轉和拆卸,便於殘障人士通過,也便於他們與家人朋友同坐。但香港的劇場座位大多是不能拆卸的,所以輪椅觀衆座位只能零星分布在場地的邊角上,讓輪椅可以到達。

 

另外,現在很多場館沒有專爲殘障人士買票的窗口,部分場館的電梯空間狹窄,輪椅不方便掉頭。場館已如此設計,是否代表劇院或殘障人士應該抱著「木已成舟」、無法改變的心態?   

 

而悉尼歌劇院,早在千禧年就爲了場館通達而重新裝修内部設施。在鍾勵君看來,場館能否滿足通達設計,是否有供殘障人士舒適地使用的洗手間,應該和其他的硬件一樣,是衡量劇場質素的标準。   

 

觸感圖讓視障者賞畫

 

此外,藝術通達的核心,不只是讓殘障人士到達劇場,也讓他們可以無障礙地欣賞藝術。鍾勵君介紹,現在常見的藝術通達,包括演出時配備字幕、手語,還有口述影像─即演出時有專人講解劇情,讓視障觀衆可以身臨其境;以及凹凸觸感圖─按畫作結構及形狀,複製成觸感作品。例如香港藝術館舉辦的「安迪華荷:十五分鍾的永恆」展覽(去年十二月中至今年四月一日舉行),主辦方從四百多件作品中選取部分作品,製成觸感圖。殘障人士到達場館後也可以欣賞藝術作品。

 

但不得不說,視覺、觸覺及聽覺設計上的配合,在香港還是一個起步不久的概念,試行不超過十年。而接受本報專訪時,鍾勵君剛剛赴美國參加藝術通達會議歸來。她表示,美國早於一九七三年通過《復康法案》,以及一九九○年通過《殘疾人士法案》,要求文化藝術場地及節目,必須無障礙。打開肯尼迪藝術中心的網頁,在同一頁面,呈現包括視形傳譯、口述影像、感官友好(聲音和光線不會令敏感的自閉症兒童感到不適)的節目時間表。僅半年,於肯尼迪藝術中心上演的這類節目就有近三十場。

 

香港的共融節目,主要靠展能藝術會、Theatre Noir、手語歌舞團等機構和共融藝團推動。Theatre Noir藝術總監葉遜謙(William)表示,現在,香港的共融劇目一年大概十場左右,規模大多比較小,資訊也比較零散。

 

Theatre Noir在過去曾於《莎翁的情書》和《動物農莊》,引入劇場視形傳譯員,在台上跟演員一起「演出」。William說,目前,香港從事口述影像、傳譯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很少。而劇場傳譯和口述影像都不是想做就能做的。以傳譯爲例,需要大量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輔助,而且遇到專有名詞特别需要急才。而一次口述影像,往往需要約十多個小時的排練,大多數的共融節目場次都很少,「十個鍾頭的排練隻爲一場演出,成本太高」。

 

每個人都漸步向殘障   

 

相比硬件和軟件,首先需要改變的是觀念。鍾勵君表示,殘障人士因爲在大衆的眼中屬於「非主流」,所以依舊被視爲負擔。但是「根據外國的經驗,每一名殘疾人士觀衆平均連同五名友人一同進場。」這是龐大的市場潛力。

 

「而且,你認爲,一般人距離這些設施很遙遠嗎?」鍾勵君指出:「我們現在有個新的講法:殘疾觀念主流化。其實每個人都在逐漸步向殘疾,想想自己的家人,尤其是長者,你就知道通達設計不完全與自己無關。」

 

爲此,二○一一年,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,香港展能藝術會開展了爲期五年的賽馬會藝術通達計劃,並成立香港首個藝術通達服務中心,提供谘詢、培訓、公衆教育及配合不同需要的通達服務。

 

同時,展能藝術會曾就西九文化區的通達設計提交意見書,希望從硬件和軟件雙方面來改進香港的場館,包括門票販售窗口,最好不要高過60cm,以免使用輪椅的殘障人士要仰視。只是,意見書已提交了五年,政府目前并沒有正面回應,僅覆「予以關注和聆聽」。不過,聆聽之後結果如何,仍是未知之數。

 

用耳朵感受《聰鳴蜜語》

 

殘障人士看一齣舞台劇,是怎樣的心情?本報記者日前到元朗劇場看聾健共融音樂劇《聰鳴蜜語》,在到達劇場之前,記者已上網搜索到元朗劇場有輪椅斜道及升降機,大堂詢問處及售票處備有擴音器接收感應圈,方便弱聽人士。

 

入場前,特意於大堂接待處借用了一台口述影像播音設備,手拿這適用於視障朋友使用的機器,有人投來疑惑的眼光,四目相對下,對方眼中更是詫異。在這個地方,自己忽然「異於常人」。

 

環顧劇院四周,輪椅座位分别位於堂座最後一排的兩側,和樓座倒數第二排,數量爲六個。

 

演出開始前,檢試播音設備,耳機那頭傳來口述影像傳譯者羅子平的聲音:「現在觀衆正陸續入場,舞台上暫時一片漆黑。」身旁的視障人士在傾聽與等待,劇場非常安靜。

 

演出中間稍休,「舞台上燈光漸暗,觀衆席上燈光亮起。」羅子平先前已不停「演說」了近一小時後,仍未能休息:「後場現在傳來高跟鞋『咯咯』的輕聲,不要搞錯了,這是遲到觀衆進場的腳步聲,舞台上正在黑暗中進行道具布置。」身旁的視障人士會心地點點頭。

 

作爲口述影像傳譯者,羅子平主要是用語言,爲視障朋友描述舞台上的情節,爲他們繪製舞台的畫面,節奏時而緊湊,時而緩和。幸好是溫情的音樂劇,若是武打或動作爲主的劇,準備工夫估計翻倍。

 

該劇主創William表示:「(視聽配合)這方面和國外相比,香港只是剛剛起步。」不過William倒也感到幸運,有聾人福利促進會申請資助基金、有場地合作夥伴元朗劇場,又有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。「所以說這将是長期的征戰。」

 

上網查找無障礙設施

 

本港展能藝術家高楠曾表示,随著普及的互聯網與日漸豐富的apps,語言好像不再是與人交談的障礙。随著科技的發展,殘障者有了更多與人交談和掌握資訊的機會。

 

現在,香港大多數場館都有一些無障礙設施。對於殘障人士而言,想看一個展覽或者聽一場音樂會,有否無障礙設施,是他們的首要考慮,故此必須查好資訊再出門。但本報記者發現,每個場館的網站上,無障礙設施訊息的位置各不相同,增加了殘障人士的搜索難度(見備註 1)。而沒有專頁的劇院,無疑讓首度到訪的殘障人士心中不安。

 

展能藝術會的藝術總監譚美卿接受本報訪問時曾表示,希望本港能有一站式的網站,羅列各個場館的無障礙設施,令到殘障人士擁有更便捷的藝術體驗。這比改變場館硬件或許更容易,可以說是事半功倍。

 

備註 1︰從場館主頁鏈接幾次可到殘障人士專頁

香港文化中心:三次(關於我們─服務─殘障人士設施)

香港大會堂:一次(右側可見殘障人士設施)

香港藝術中心:無專頁,分布於劇場介紹中

香港藝術館:兩次(參觀指南─殘疾人士設施)

伊利沙伯體育館:兩次(顧客服務─無障礙設施及服務)

高山劇場:一次(右側可見殘障人士設施)

藝穗會:無專頁

新光戲劇:無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