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著「藝術同參與」的精神,香港展能藝術會自 1986 年起一直致力推廣展能藝術,促進社會共融。由發掘極具潛質的展能藝術家,到成立全港首個於主流藝術中心開設的賽馬會共融藝術工房,其於藝術教育及推廣的成就不容置疑。
除了積極推動展能藝術,作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一年資助藝團,亦一直致力把藝術推廣至社會不同層面,透過為各大藝術文化機構提供藝術通達服務,香港展能藝術會憑其別具創意的「賽馬會藝術通達計劃」再次奪得該會第三個「藝術推廣獎」。
沒有走不進人群的藝術:只要把視覺元素翻譯成說話(口述影像),不論是視覺藝術還是表演藝術,視障人士同樣可以通達無阻地接觸及欣賞,讓耳朶代替眼睛去「觀看」;而只要把聽覺元素翻譯成香港手語(手語傳譯/劇場視形傳譯)或通達字幕,聽障人士就可用眼睛代替耳朶去「聆聽」。「賽馬會藝術通達計劃」就是抱持這種信念,實踐了香港展能藝術會「藝術同參與」的精神,自2011年起不斷創新各種藝術通達服務,令各類藝術媒介變得無障礙,從而增加可欣賞觀眾的範圍,把藝術進一步推廣至不同的社區,如:視障人士、聽障人士、智障人士、肢障人士、自閉特色人士、孩童及長者等。
計劃包括「直接服務」、「職員及義工培訓」、「專業人員培訓」及「公眾教育」等,其中「直接服務」一項,於過去一年推出不少「全球首次」或「全港首創」的服務,為各種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/裝置帶來不少新鮮觀眾,當中不乏首次進入劇場或藝術/博物館的朋友;同時,計劃又邀請海外專家,為業內的藝術行政人員提供培訓及講座,讓更多前線藝術工作者,能掌握如何能更有效服務具特定需要的觀眾的技巧及注意事項等,從而更有信心把其節目推廣至這些新的觀眾層。
2011年起,香港展能藝術會創立「賽馬會藝術通達服務中心」,以一站式的服務協助各式藝文活動及節目開拓另類觀眾層,同時把藝術推廣至不同能力人士的社群。
中心的成立,亦同時提供土壤去栽培一批專業的藝術通達大使,透過義工培訓,配合中心的資源角,公眾人士可以預約到中心參觀及查閱參考資料,或參加由本中心提供的各種藝術通達服務研習小組、培訓課程或免費講座,從而發掘更多趣味欣賞藝術的方法,提昇其對藝術的興趣之餘,又同時學習令藝術更通達的方式,與中心合作,一起推廣藝術及藝術共融。
此外,中心亦開設了一個通達的網站,供各藝文節目喜愛者搜尋通達節目,該網站連續兩年獲「無障礙網頁嘉許計劃」嘉許為金獎網頁,足證其向不同能力人士推廣藝術的力量。
隨著西九文化區的興建,容納更多觀眾的藝術文化場地將陸續矗立西九龍海濱,香港展能藝術會自2009年起已聯同本地多個社區藝術文化機構、復康機構以及藝術家,聯署要求西九文化區的建設,必須依照通用設計原則,確保所有場地、設施及節目均可人人共享,通達無障礙;近年,香港展能藝術會更成為戲曲中心、M+視覺博物館及西九公園的通達顧問,在硬件設施上安排不同界別及能力、特色人士提供意見,務求令所有人都可以到達這些地方,享受及參與各式藝文節目。
2013年,在「賽馬會藝術通達計劃」下,香港展能藝術會為西九「自由野」提供藝術通達服務,成為香港史上第一個備有簡易圖文版、隨傳隨到的手語傳譯及口述影像服務的大型戶外藝術節,又同時為詩歌及音樂節目提供劇場視形傳譯,令更多人可以透過傳譯員的身體語言及手語,享受詩詞和音樂帶來的圖像意境;而在2014年初舉行的「西九大戲棚」中,計劃亦為六十名視障人士及他們的陪同者,提供了全球首次的粵劇口述影像暨後台觸感團,豐富視障人士的粵劇欣賞經驗,亦帶動了他們身邊的人一起去欣賞這類源遠流長的本地文化節目。
事實上,藝術通達服務的受惠人士並不止於不同能力人士,一般觀眾在欣賞展覽時,透過口述影像可以獲得一個嶄新的視角,而觸感圖/模型就更可以滿足大家指尖上的衝動,增添賞析趣味;而劇場內,尤其近年流行的音樂劇的通達字幕更是全民皆宜,不分能力也能受惠。
期待在不久的將來,會有更多通達節目,讓更多不同的觀眾進入劇場和藝術館,真正地「全身」投入欣賞藝術,做到「眼可聽、耳可看」。
2014香港藝術發展獎全體得獎者合照
本會主席、委員、獲邀出席嘉賓及職員合照
本中心核心團隊大合照
口述影像團隊合照
公眾教育團隊合照
Username | |
Password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