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  A  A  |      En  |  文字版本  |  網頁指南  |  聯絡我們  |  搜尋

【星島日報】無實物擺放 憑耳機導賞 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口述藝術作品

日期:2013年12月3日
報刊:星島日報(F2)
 

無實物擺放 憑耳機導賞 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口述藝術作品

 

Elsie近年跟子女逛博物館時,偶然會看到展品旁有個耳機,起初以為是類似導賞的介紹,後來才知那是為視障人士而設的口述影像服務。通過由專業人員描述藝術品外形的錄音,讓視障人士也可以欣賞藝術。剛過去的周日,Elsie和子女閒逛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,碰巧看到有個名為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的展覽開幕,走進展覽廳一看,四周空空如也,只在某些地方放了耳機。大女好奇心重,率先拿起耳機細聽,才發現展覽內有乾坤。耳機播放的,正是「看不見的展品」。

 

面對猶如「國皇的新衣」的展覽,Elsie見到該展覽的策展人余迪文(Solomon),自然要請他介紹一下。本身是藝術家的Solomon,說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展覽, 是香港首個「口述影像」展覽,有十六位本地藝術家參與,而觀眾對象不獨是視障人士,健視人士也適合。這展覽分為兩部分,首部分由上周日至十二月七日,是一個「只能聽的展覽」,展場未有藝術品展出,來賓只通過聆聽耳機中的口述影像,體驗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品的感覺。第二部分在十二月八至十四日舉行,那是「能聽能看的展覽」,屆時才有展品出現,曾參觀過首部分展覽的人,可以比較一下自己想像中的展品,和真實的展品有何不同,相信結果該會很有趣。

 

首個口述錄像展

 

策劃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展覽,Solomon說是緣於他的一個經歷。「口述影像服務在香港有過十年歷史,起初主要用於電影或劇場,視覺藝術則在近五、六年才較多,自己的作品有時也會請人做口述影像。有次我看到有健視人士看我的作品時,用了口述影像的服務。後來聽他們說,同一件作品,自己看到A,但人家則看到B,才發現原來自己看漏了很多東西。通過視覺和聆聽,所得的美學經驗會有不同,所以就計畫舉辦這展覽。」

 

Solomon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同學會成員,該會得知他有意辦該展覽,於是決定成為協辦單位。另外,又邀請香港展能藝術會賽馬會藝術通達服務中心作通達夥伴,讓十六位藝術家學習如何撰寫口述影像的文本,並為自己的作品做口述影像,有的更由自己親自錄音介紹。「大部分作品要用心聆聽,通過聆聽去看事物。」

 

錄音描述仔細

 

Elsie聽過多段錄音,知道該十六組展品中,有畫作、雕塑、錄像、攝影、互動裝置等。單聽錄音,純靠想像,有時很難確實出現完整的畫面。其中有個名為《睡前故事》的口述影像,就是講一個年輕家庭的短片,內容有提到現時幼稚園家長「撲學位」情況,相信家長會有共鳴。

 

不過大女就說一個名為《靜聽家人的樣子》的作品很有趣,說是兩母子互相用語言形容對方的外貌,由髮型、面形、身形等,再描述樣貌特徵,例如「眼角微微下垂,眼袋跟眼睛同樣大小……」,甚至「上唇比下唇薄,唇色是由微紅至深紫色」等,形容得很仔細。待第二部分展覽開始時,就有母子二人的相片。藝術家姚妙麗表示希望藉該展品,讓大家嘗試花時間去細看家人。大女說回家後定要跟父親試玩。

 

Solomon說,展覽中的口述影像錄音,現時也放了在展覽的網頁,網址:http://cuhkmafaa.wix.com/soundofimage,換言之,即使現時未能親身去,但也可以在網上感受有關展品的外形。但當然如能親身到場,想像空間會更大。「聽、見、想、像」展覽的地址是牛棚藝術村12號展覽廳,開放時間為下午二時至七時,費用全免。

 

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,歡迎報料。傳真:2798 268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