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  A  A  |      En  |  文字版本  |  網頁指南  |  聯絡我們  |  搜尋

【信報】無障礙藝術中心 提高藝術共融意識

日期:2012年5月25日

報刊:信報(C01)

按此連結原文剪報圖像

 

無障礙藝術中心 提高藝術共融意識

 

許多人都喜愛空餘時觀賞文化藝術家節目,有時,卡記坐在家中,看到有些電視節目既沒有手語,又沒有字幕,不禁會想,單憑畫面,聾人如何欣賞和理解這些節目﹖他們又怎樣享受藝術活動呢﹖

 

記得有一種劇場表演,舞台上除了主要演員,後方站著一群人(通常是黑衣者) ,按照前方演員的說話、語氣、表情和動作,糅合手語、形體移動作即時傳譯,這個崗位叫劇場視形傳譯員。

 

藝術通達

 

在表演藝術中,字幕讓聽障人士可以了解對白及各種聲效的變化,而手語傳譯及劇場視形傳譯,則可以更傳神地表達演員的各種情緒,提升作品的藝術水平,讓觀眾享受另類視覺對白效果,又叫藝術通達。

 

藝術通達並不限於交通及場地內外的無障礙設施,還包括節目設計、程序運作及人力培訓等配合。說我不只是聾人,還有讓其他殘障人士都能夠如常人般參與文藝活動。

 

剛獲得今屆香港藝術發展獎「藝術教育金獎」及「藝術推廣獎銅獎」的香港展能藝術會,向來致力打造共融舞台,除了深入社區,培育展能藝術家,還透過舉辦一系列活動,包括《一人一故事劇場》、《香港展能藝術節》等,積極推廣香港的藝術共融意識。近年更成立全港首間藝術通達服務中心,為身體上不同障礙人士提供無障礙欣賞藝術服務,最為人熟悉的是糅合「劇場視形傳譯」及「口述影像」的互動即興劇場。

 

凹凸觸感

 

香港劇場傳譯員人數不多,手語需要大量的表情輔助,因此手語翻譯員最大的挑戰,一是要熱愛表演,二是事前無法準備,尤其是牽涉到歷史或深層次內容,特別是專有名詞,有時未必能表達。卡記聽過一個例子:「愛因斯坦」傳譯為「從前一位精通科學的人」,很考當時人的反應。第三傳譯歌曲最難,要配合歌詞兼手勢的美感。

 

香港展能藝術會節目經理鍾勵君認同人手不足,但樂觀地表示會繼續邀請外國導師,培訓專業人才。「在表演藝術方面,未有太多與藝團合作的機會,因此發展空間好大。」與此同時,他們在視覺藝術工作不遺餘力,譬如為博物館展覽設計的凹凸觸感圖。最近一次是為香港藝術館舉辦的「安迪華荷:十五分鐘的永恆」展覽,從四百多件作品中選取部分重要作品,按其結構及形狀,複製成凸起的觸感圖。

 

在視藝展覽中,觸感模型除了可以讓視障人士更像真的「看見」作品,亦可讓其他參觀人士提供多一個觀賞經驗。「其實不止視障人士受惠,小朋友喜愛觸摸藝術品,而有些長者的視力差,觸感圖可幫助他們了解藝術。」

 

卡夫卡kafka@hkej.com